西南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信息来源:《人民铁道》2016年5月12日 作者:王雄 和平 发表时间:2016-05-13 阅读次数:
原标题:交大梦烛照未来——写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四川峨眉山,险峻秀美。
1980年盛夏,风景如画的峨眉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时上山的汽车要从山脚下的西南交通大学穿过。小平同志透过车窗,凝视着校门口毛泽东主席手书的 “交通大学”四个大字,对随行人员说道:“这所学校我知道,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与鲁迅很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 ‘物候学’。还有一个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是啊,享有 “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人才辈出,烛照未来,至今已经走过了120年光辉历程。
入夏,记者来到了西南交通大学,走进了这所因铁路而生、为铁路而荣的学校,近距离地采访和聆听它的故事。
120年来,它从1896年建立之初只有39名学生、5名教师、屋宇狭小的铁路学堂,发展到如今在校生达3万多人、专任教师2600余名,拥有峨眉、成都九里和犀浦3个校区,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
120年来,它从土木、矿冶学科起步,发展到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拥有四大学科板块、19个学院、75个重点本科专业、6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120年来,它从封闭办校培养铁路单一人才,发展到组建国家首个轨道交通职业联盟,与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6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起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科研基地。
沧桑岁月,日月铭记,一代一代的西南交大人,不畏艰难,拼搏进取,走过了一条光辉之路、艰辛之路和奋进之路。
“五老”好学风:严谨治学 严格要求
一泓碧波荡漾的镜湖,为西南交大成都九里校区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柔情。镜湖西畔,黄桷树下,一块巨石静卧,上面刻着交通大学校训: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16个字,引领着一代一代交大教师和学子,牢记着历史,陶冶着当下,启示着未来。
作为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交通大学自建校开始就伴随着中国铁路一起成长。学校依据孙中山提出的“实业之母为交通,交通之母为铁路”,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建校愿景,一直激励着学子们求实学、创实业,拼搏奋进。100多年来,交通大学几经分合,四处迁徙,最终分别在上海、西安、成都、北京及台湾新竹独立门户。然而,交通大学本就是同根生,5所交大同根同源,16字校训就是共同的校魂。
记者行走在西南交大校园,不时会听到学生演唱着庄严柔美的校歌: “习矿业,土木工,窥学术,贯中西,相期同造最高峰。璀兮如金在熔,烂兮如玉相攻,桃秾李郁广座被春风。宜成果,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校歌,听起来让人十分振奋,让人感受着交大学子的志向和风貌。
1896年,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诞生。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的大学,也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后来,学校定唐山、转平越、迁巴蜀,1988年由四川峨眉山迁到首府成都,并于2004年最终形成“一校两地三址”的校园格局。
100多年前,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亲自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授课。1905年,詹天佑任总工程师建设京张铁路时,还特地选拔该学堂毕业生作为助手。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这些青年才俊后来陆续成为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等工程的技术骨干。
采访中,老师和学生不时会提及西南交大的 “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5位教授,被尊称为交大的 “五老”。由他们倡导和提出的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 “双严”学风,传承至今,成为千万学子治学做事的准则, “五老”也被后人视为孕育桃李的楷模。
1916年,那时西南交大还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该校以全国总考第一的成绩受到教育总长范源濂的奖励,荣获“竢实扬华”匾额,寓意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扬我中华铁路之光彩。由此,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逐渐升华为了西南交大精神。
建校110周年时,定居美国的90岁高龄的老校友陈有仁曾回忆道,他的老师罗忠忱教授考力学这门课,每个班至少三分之一不及格!罗教授有个习惯,刚讲完课就考试,考试中,他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数字,否则该题即判给零分。罗教授说: “现在考试小数点错了你觉得是小事而已,但是将来在工程中就会酿成大事故,一点也错不得,错一点也不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大教授沈志云,曾在1988年带领西南交大20多名骨干教师做车辆滚动振动整车试验台的初步设计。他叮嘱大家:“要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做好试验;要以严格要求的态度,完成每一道工序。”正是在 “双严”学风的激励下,西南交大学子成功完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在我国高速机车车辆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评价道: “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西南交大的每位老师都是治学科研的榜样。”翟婉明院士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就读于西南交大,被誉为“三西教授”。他成功建立了一套高速列车过桥动力学理论及模型,为高铁长期运营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在他看来,正是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西南交大精神,给学生们带来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双严”学风与交大精神,铸就了西南交大的传家宝。由一代一代学子传承下来,熠熠生辉,发扬光大。时至今日,记者走进交大校园,无论是在学生教室、老师办公室里,还是繁忙的实验室、试验台上,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双严”学风与交大精神已经融化到师生们的精气神中。
科研“智囊团”:创新技术 勇攀高峰
记者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走入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里曾产生过 “沈氏理论” “翟—孙模型”“翟方法”等享誉中外的铁路理论成果。实验台上,一台新型机车正在进行牵引试验。轮轴在平台上发出共振声,气势与力度,一同彰显。
记者又来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在这里,一条罩着玻璃、抽成真空的全封闭环形管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管道内,可供单人乘坐的 “胶囊列车”特别打眼。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曾创造了时速600公里的轨道交通最高记录。他自信地说,从理论上讲,轨道交通的速度是无止境的。
“铁路要发展,国家有需求,就有我们的舞台。”西南交大的科研团队在铁路发展中,扮演了科技 “智囊团”的重要角色。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科技的最前沿,为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
4月27日,由西南交大主持研制、在中国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下线的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动力100%低地板商用型有轨电车,最高时速达到了70公里,成为全世界第一辆氢燃料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这是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又一创举。其成果意义在于,当有轨电车剪断了头顶的“长辫子”后,也能继续运营。
今年5月6日,一辆 “高颜值”列车在轨道上方约8毫米处 “起浮”,从长沙南站出发,掠过居民区、工厂、桥梁、乡村一路飞驰向前,19分30秒后,安全抵达长沙黄花机场站。由此,我国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正式载客试运营。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其核心技术就来自西南交大。
在今年初公布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结果中,西南交大主持和参与完成的4个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华教授参与完成的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2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高速铁路弓网关系课题,研发了我国第一套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仿真计算综合软件,已实现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骄傲的是, “十二五”期间,该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主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参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三大科技奖的全覆盖。
记者采访得知:西南交大已成为国家首批 “211工程”和 “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西南交大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实力最优、影响力最强的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开展的三轮学科评估中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位居四川第一、全国第九;2014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位居四川省第一。
高铁筑梦者:担当重任 耕耘奉献
201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在总装车间,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军跟随总书记介绍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对他流利生动的讲解,总书记点头赞许。
如今,像李军这样优秀的西南交大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在高铁装备制造、建设运营等领域担当重任,成为中国高铁的骨干力量。西南交大聚集起的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几乎所有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高铁自主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军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的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就是在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筹)里,在 “数字化仿真与运营模拟、基础研究、服役性能研究”三大平台上,完成了每一个型号的安全测试,为正式下线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个与中国高铁发展息息相关的 “超级规模”实验室。近几年,大量高铁技术应用的突破和自主创新的成果都在这里诞生,为打造 “中国速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高铁在以西南交大为代表的铁路行业高校的强力支撑下,走过了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西南交大在高铁自主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力研发高速铁路建设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高铁课题攻关和学科建设工作。
目前,学校在研项目近2700余项,其中50%以上项目瞄准了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上,学校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和铁路兄弟单位大力支持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依托自身多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基础研究实力,通过再创新,把高速铁路的组装图变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图。
该校组建起的国家首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已经投入到高铁国际化培训与办学项目中;组建起的覆盖全路18个铁路局 (公司)及其下属站段的培训网络,承接了全国铁路所有的高铁司机培训;建成的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 “七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了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平台的全覆盖。
2014年6月17日,该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了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推动院校及社会力量进行与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有关研究。2015年10月30日,由西南交大与《光明日报》主办的 “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和高铁行业企业、部分高校的相关领域专家,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铁 “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更多新思考。
“乘中国高铁 ‘走出去’东风,西南交大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己经走出国门、远赴海外,比如中标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绕城铁路工程。”据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介绍,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支持下,他的团队正开展 “高速铁路供电设备综合检测监测系统技术支持”等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试验项目研究,以期为高铁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股强劲的 “高铁力量”,正在西南交大日渐峥嵘。从新一代高速列车牵引动力的改造到高速铁路道岔技术,从高速列车安全服役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到高铁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学校用一项项成果为高铁的 “中国标准”贴上了西南交大的标签。
如今,西南交大还不断加大服务高铁的力度,积极与高铁车辆厂家、科研院所合作,构建 “科技—孵化—产业”互动成果转化模式。目前,学校产学研合作窗口已拓展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学校服务高铁的大格局。
“东方康奈尔”:桃秾李郁 英才辈出
1916年秋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迎来一名年轻的中国学生。当这名学生拿出中国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时,负责注册报到美国老师皱起眉头: “我们没听说过这所中国大学的名字,你需要重新考试。”
这名年仅20岁的中国留学生名叫茅以升。面对质疑,他沉着应战,再次以特优成绩通过考试,令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们信服。几年后,在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 “今后,凡来自中国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一律免试注册!”从此,茅以升的中国母校蜚声海外,有了 “东方康奈尔”的美称。
茅以升学成归来后,不仅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大桥,而且还四度出任西南交大的校长,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如今,在该校峨眉、九里、犀浦三个校区,都分别坐落着茅以升的雕像。这位优秀的桥梁工程师,激励着师生们爱国、爱校、爱路,精研技艺、报效祖国。
在西南交大新落成的校史馆,有一面名为 “桃秾李郁”的展示墙,墙上悬挂着该校培养的科学泰斗、工程大师和学界翘楚的照片。记者数了数,仅海内外院士就多达59位,1933届土木工程一个班出了4位院士,与1943届矿冶专业一个班出了3位院士堪称校史中的“双璧”。当今活跃在中国铁路高科技领域的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情桥梁的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总工程师秦顺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轨道交通机车设计中国 “芯”的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丁荣军……
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有一条称之为人文中轴线的地带,这里矗立着一座座杰出科学家、工程大师的塑像。茅以升、黄万里、林同炎、张维、严恺、刘恢先……他们是西南交大培养的数以万计的卓越人才中的佼佼者。他们高雅文静的姿态、炯炯有神的眼神,分明传递着一种力量,学无止境。这些塑像激励和感召后来者,以先辈为镜,奋勇当先。
建校120年来,西南交大培养的30余万栋梁英才,在诸多重要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供不应求,大多数已成长为中国铁路科研、设计、运营等方面的中坚力量。在西南交大的毕业生里,每5人就有2人选择在轨道交通领域建功立业。
一位在铁路设计系统工作的总工程师对记者说: “我不需要看每个人的档案材料,只需要看一看他画图的架势,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哪个是西南交大毕业生。西南交大的学生画图,一板一眼,不容有一丝差错。”他赞道,西南交大的毕业生,是他们单位铁路工程项目保质量、求精品的 “主心骨”。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南宁铁路局局长张千里、深圳地铁首席规划师刘卡丁、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朱敢平、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海波等多位奋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西南交大校友就在其中。他们和许多校友一样,用母校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高效优质地建设好每一寸铁路、每一座桥梁、每一间站房。
纪念的最大价值,是为铭记当初为何而来,以后向何而往。在全校师生庆贺建校120周年之际,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深情寄语: “我们将进一步拓宽轨道交通相关学科领域,逐步构建以铁路、公路为基础并融入航空、水运、管道的综合交通大格局,实现向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的深度拓展;并探索理科、文科、生命医学学科与交通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风云双甲子,弦歌三世纪。谈及未来学校的发展之路,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说: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到建校150周年 (2046年)将学校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实现交大历史性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制定是对历史、对师生、对校友的一份庄严承诺。”
众流合注,霈为大川。延绵百廿年铁路情缘、致力全身心兴路报国的西南交大人,将秉承先贤之志,坚持复兴之路,在新的起点上,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共同谱写 “中国梦”的铁路新篇章!